《苏州园林》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轩榭、池沼、镂空、丘壑、因地置宜”等词的音形义2、划分层次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3、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明确说明顺序4、能由此及彼拓展延伸,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三、学习课时:2课时四、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作者简介:2、给下列黑体画横线字注音轩榭()池沼()丘壑()嶙峋()镂()空蔷薇()重峦叠嶂()斟酌()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嶙峋:别具匠心:4、填空:(1)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2)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等九种。(3)《苏州园林》的作者(),名(),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家,()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其主要作品有()(举出其中2部即可)。(4)《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本文属于()说明文,按照语言的不同,本文又属于()说明。(事物,事理;平实,生动)。(二)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怎样评价苏州园林的?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从原文找关键句)作者围绕这一特征从哪几方面进行说明的呢?3、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4、请找出3—8段的中心句?说说它们与第1、2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三)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1段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2、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4、根据第5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注意些什么?6、根据第6段,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7、文章第7、8、9三段是否可以删去?(四)学习说明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实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五)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6、“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六)学习反馈: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七)学习迁移: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英国《卫报》在2002年评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