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怎样才能做得完美呢?笔者认为:一、尊重学生,才有生成氛围。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三、巧预设,促生成。四、不拘“预设”,创造“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关键词〕预设生成互利共生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生成则是达成预设性目标过程中偶发的教学情景,是在一闪念间所引发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及主动性,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设计尽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能否实现“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巧妙地和睦相处呢?笔者认为:一、尊重学生,才有生成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意。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教者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2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二、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