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胃战——认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基本信息学校:人大附中授课年级:初三课例名称:健康保胃战授课教师:王珊珊化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12年1月第1版第54页认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了解化学的价值,增强应用化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本节课设计是基于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真实的化学情境是通过教师筛选和总结,将更直观,更有价值,更有教育意义的情景,通过口述、图片、声音或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同学的面前,按照一定的知识层面,一定的思维逻辑,一定的发展顺序以及一定的变化规律等,逐一在同学的头脑中形成知识氛围。将事物,环境以及某些特殊的场景带到学生之间,提高兴趣,促进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将化学核心知识和概念实质化,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等化学问题综合解决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对胃酸的初步认识,以胃酸素材作为课堂贯穿始终的情境,沿着对胃酸认识的脉络发展,逐层深入,给出真实的学习任务:从什么是胃酸,到如何验证胃酸,最终面临胃酸过多疾病又该如何治疗。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均围绕胃酸为情境逐层展开,学生在真实任务下解决问题,展开讨论和深入学习,获得学科核心知识同时,形成学科思想方法。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1.真实情境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涉及了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生活中常见化合物的学习内容:“认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酸的性质的学习是身边化学物质学习的重点内容,其中酸的化学性质又是重点。酸是既金属学习以后,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和分类,再次学习的一类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内容。常规授课往往就是对比学习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学科方法较为突出,但是对观察,分析,归纳等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有所欠缺。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酸的性质,激发兴趣的同时,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生活问题,用化学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生活中的酸多为有机酸,盐酸和硫酸主要用作化工原料,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其实每个人的胃中都有和工业原料一样的成分:盐酸。因此本节课从胃酸角度出发,提供真实生活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全面学习盐酸的性质。在后续教学中再整体对比学习硫酸性质,最终完成对一类物质性质的认识。2.教学设计难点初识胃酸和胃酸的验证教学环节相对简单,但是在治疗胃酸过多的环节,学生要设计并根据资料筛选药物,开放性较大,需要的信息较多。教师要在学生可能提出的抗酸药物中,寻找筛选药物的标准和信息,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能与酸反应的物质为什么只有某些物质成为了抗酸药物呢?因此需要搜索物质多方面的性质、元素与人体健康等1大量信息,为药物筛选过程进行评价,提供充足资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扮演医生为病人开处方。教师仍需要进一步收集各种抗酸药物的特点和对人体作用等多方面的信息。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知识背景分析首先教师对第十单元进行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重新规划了教材的内容顺序:学生原有认知并不是酸,而是对有酸性的食物有所了解。因此第一节课设计以酸性碱性这一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性质入手,进行了如何检验酸碱性的讨论。但是有时候强酸或强碱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困扰该如何解决呢?因此第二节课以酸碱中和作为教学内容,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证明中和反应除了运用酚酞指示剂,还能有其他方法吗,能不能借助酸的其他化学性质的消失来证明?因此引入了本节课盐酸的性质的学习。因此,学生已经有了用指示剂和pH试纸对酸碱性或酸碱度的检验方法,中和反应的知识,以及上学期金属与酸反应的认识,是学生可以进行该课学习的知识基础。2.难点解决策略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往往都是孤立的逐个记忆。很难从物质分类角度,归纳化学性质。在以往学习完酸的性质,学生们书写与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仅能书写铁,锌,镁与酸的反应。但是从物质分类来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