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爱的港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爱的港湾》。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家庭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形态,家庭生活与孩子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面对独生子女方庭日益增多,在孩子心中产生的一系列不懂的题目:自我中心、任性、自理能力差等,心中无父母,无尊长。对于父母的关心、父母的辛勤、父母的教育缺少正确、合理的熟悉。在孩子眼里,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无需报答,面对现实,有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亲子教育。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家庭已有了初步的熟悉和了解,并获得了较丰富的感情体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形态性源于她们对生活的熟悉、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形态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本课教学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她们从自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形态,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形态,内容和形式都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认知程度。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体会父母的爱,真正理解“关怀是爱!期待是爱!呵护是爱!责备是爱!”这段话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是:尝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非常高涨的情绪当中,既是一次情感的熏陶,又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在丰富的表演及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孩子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甚至是生命,用鲜活的事例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亲历为人父母的感受,特别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检验测定学生的认知情况,关注儿童的感情变化,使学生的道德看法在感情的激活下得以形成。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围绕目标分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教学突出活动性、生活性。设计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以寻找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入手,以大家最熟悉的身边的诚实例子为突破口。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一个:“爱”字进行。通过图片、短片、情景表演、音乐伴奏等方式力图在课堂营造一种“爱”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爱的港湾”里探寻爱,感悟爱,学会爱。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体会和理解爱是双向的,父母爱子女,子女也要爱父母。引导学生观察、记录66父母一天的工作,来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行为与习惯: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知识与技能: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会关心他人,愿意分担家务,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家庭生活事件感受爱的内涵,关心爱护是爱,责备批评也是爱,进而引导学生要多关爱自己的长辈。教学难点尝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歌曲《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让爱住我家》、真爱父母创造奇迹的录像片段、母亲怀孕过程片段并制作课件。爱心卡片若干。学生准备: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含义。观察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做好观察记录。询问妈妈怀孕的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家人关爱我”。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8-P12页内容,话题为“爸爸妈妈真辛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姓名中期待的爱1.猜猜老师名字的来历。(对名字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老师作适当提示,也可以用简短的故事、优美的语言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以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和关怀。)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故事。(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随时点评。)提问:通过家长给你取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结:是啊,你们的名字都寄托着家人的无限期望和浓浓的爱心,这是父母们满怀期待的爱呀!板书:期待是爱!【设计意图:每个人的名字都蕴含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望,通过探寻自己名字的来历,可以通过父母的介绍直观的感受到家人期待的爱。】活动二生活中呵护的爱1.课件播放:《我的盲女叫“智慧”》及《母亲是儿的生命》故事片段。2.课件播放:汶川地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