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金融生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提出的,是对金融业的一种拟生化概括。“金融生态”应该理解为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范畴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金融生态建设包括金融生态主体的改造、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完善。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需要加快金融体系的综合改革步伐,解决当前金融生态面临的突出矛盾。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要着眼于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基础,从金融产权改革、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自我调节机制培育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综合改革。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生态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股份制改造进程、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金融产权制度是建设金融生态系统刻不容缓的关键一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有利于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主体和所有权归属,有利于解决由于产权关系不清而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与约束问题,有利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经营,接受社会监督,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推动公司治理改革过程中,完善自身机制建设,成为金融生态系统中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竞争主体。2003年12月,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2005年4月,汇金公司又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科学、规范、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股份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构建良好的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分配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本质和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成功上市后,由于股权的分散,股东对银行经营的控制日益弱化,高管层的权力越来越大,严格设定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在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形成权力制衡,成为建立有效内部权力制衡的关键。1、建立独立、高效的董事会董事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因素,公司治理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事会是否有能力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确立风险偏好的基调,并确保全行严格执行。首先,董事会应制定引导全行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一系列要求全行认同的企业价值;其次,董事会应为自己及高管层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管理层有效阻止那些可能损害公司治理的行为与关系(如利益冲突、自我交易、对相关方提供优惠交易条件等);再次,董事会要确保成员称职,成员对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认识清晰到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不受来自管理层、大股东及政府的影响;最后,董事会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运营负责,必须收到及时而详尽的信息来判断管理层的表现,并应当定期评价自身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迅速加以解决。2、划分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责边界严格限定董事会与管理层是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管层主要负责在银行风险偏好确定的基础上,领导全行员工具体实施发展战略,落实董事会意图,进行公司治理。在努力实现公司盈利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控制风险,保证有效的金融报告和披露控制。在经营过程中,高管人员要始终遵守职业操守,符合道德准则。3、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内部审计承担着监督银行内控系统运行的重大责任,是防范内部操作及道德风险的重要保障。审计功能必须独立于日常运营,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及对内部管理评价的1客观角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以适应银行面临的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建立定期会面制度,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与董事会进行沟通。构建严密的内控体系严密有效的内控体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之一,良好的内控体系可以及时监控到银行管理和操作人员偏离经营目标的行为,并立即予以纠正。这样可以降低坏帐突然大量产生、内部人员失职、损害银行声誉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