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赵聪2015-9提出问题•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用处?•一线教师是否需要学习课程标准?•教研员是否需要学习课程标准?•课标(实验稿)与(2011版)的区别?•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什么关系?•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案(教学设计)、教师课堂教学有什么联系?深入思考•教师、教研员的角色与作用,他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区别•如何使用课程标准我们需要了解并理解所教的课程课程与课程标准中的问题?•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是什么?(特点)•思想品德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课的关系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你知道多少?(设置、篇目、内容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你知道多少?回顾:课程的变化与发展1949-1956--《青年修养》、《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及时事政策1957-1966--57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学、师范院校设置政治课通知》开始系统马列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政治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毛泽东著作选读等1967-1976--课程的变化与发展1980教育部《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85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教育部课程设置依年级:公民、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92统一名称。97首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九年考虑。思想品德课程确定•国家教委97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育部2003年印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制定小学品德课程中小学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方面内容组成课程基本框架《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点面结合(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培养未来建设者,国民素质。课标不仅关注教师教学,也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有要求。课程管理的“弹性”(刚性)课标有较强的规范性、操作性(局限性)课标修订背景(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提出了新要求。课标修订背景(课程要求)•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遵循课程标准(实验稿)大结构不变的原则,根据全国的调研反馈,教科书编写的建议,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等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力求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修订的意义与价值•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教育价值主要通过课程体现与实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修订的意义与价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并且体现课程标准为教学服务的精神,在全国调研反馈的结果基础上,这次修订以更加方便使用课程标准为目的,更加明确突出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