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案(学生)课题:斜塔上的实验(2011-11-27)主备人:黄建斌课型:新授审批人: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三、学法指导:探究与讨论相结合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参照课文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三遍,注意它们的写法。祈祷()惊扰()粗糙()不屑()倔强()滑稽()卷帙()妥协()2.联系前后语境,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窃窃私语:3.《斜塔上的实验》中的“斜塔”指的是(国)中的(塔名)。斜塔上的实验证明了伽利略的理论,这个理论是4.认真阅读课文三遍,理清文章结构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5.你所了解的伽利略。二、课堂助学:(一)导入新课:(二)预习反馈:(三)解析文题: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在斜塔上的实验。”2.根据课文内容,课题是否恰当、全面?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教师评价1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案(学生)(四)赏读“斜塔实验”部分。1.指名朗读课文13—19节。2.讨论下列问题:(1)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3)从这次实验的叙述中,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呢?(4)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五)体会巧妙的构思: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本文的构思显然有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本文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六)品味语言:人物传记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就会使人感到单调,本文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请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找出其中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七)小结课文: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三、课堂检测:学校网址:http://www.jsyzyz.com/2扬中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案(学生)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祈祷()(2)不屑()(3)嘀()嗒(4)卷帙()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1)赫赫英名:(2)窃窃私语:(3)付诸行动:(4)兴高采烈:3.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1)解释词意.嘲弄:窃窃私语:(2)“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表演”在文中的意思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3)“大家吵吵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