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1—7ADBACDD8、(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3)樯橹灰飞烟灭(4)多情自古伤离别(5)何妨吟啸且徐行(6)献愁供恨玉簪螺髻(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每空1分)二、探究阅读9、比喻孤雁作者自己(每空1分)10、这三句写山,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1分)有的像美人头上螺行的发髻(1分)。这些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1分)11“”、落日,既可以联想到宋室江山已被腐朽的南宋统治集团糟蹋得日薄西山,(1分)又可以让人产生时光流逝之感。(1分“”)。段鸿,会让人联想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12、张翰辞官归乡的典故,作者反其意用之,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像他一样弃官还乡;(1分)刘备讥讽许汜的典故,以讽刺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权臣;(1分)桓温叹柳的典故,以感慨时光流逝,自己的救国之志难以实现。(1分)13、C(2分)三、拓展阅读14、(1)a、人在何处:怀念丈夫的忧伤。b、春意知几许:尽管柳色加深,但心中因吹春梅凋谢的哀怨笛声而不觉春意。C、次第岂无风雨:历经沧桑,对一切感到变幻莫测,顾虑重重,内心凄伤。d、谢他朋诗侣:谢绝游赏的邀请,内心落寞、消沉。(一点1分)(2)对元宵夜的热闹繁华无心“游赏,却又怀念昔日盛况,躲在帘内”听人笑话。(2分)矛盾中反映出心灵的哀思,蕴涵着无限的孤寂、悲凉。(2分)永遇乐(李清照)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少女变为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