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课题:《IP地址及其管理》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教材内容:《IP地址及其管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中第二节的内容(1课时),共有四个知识点: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分配与管理以及发展与前景。(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第二章第一节“域名与域名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到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1)在知识方面,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3、目标分析新课程目标当中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转换,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了解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及IP地址的发展前景。(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分组交流探索,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4、重、难点分析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有关IP地址的知识,对IP地址如何分类,及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等知识不容易把握和了解,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拟定为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难点: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二、教法分析(1)教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拟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A、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任务,让学生掌握获得结果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B、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本节课采用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和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相结合,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2)教学辅助手段采用电子网络教室、投影仪、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三、学法分析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用16个字概括:1、类比迁移,对照学习。(采用类比迁移对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拟定的,本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有着类比点,采用类比迁移学生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参与,这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而,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以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学习训练。)四、教学过程设计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受教育者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新课导入1、本节通过播放公安机关利用IP地址追踪通缉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IP地址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行设疑,为什么公安机关可以根据IP地址这一线索找到通缉犯的具体位置呢?IP地址是什么?引出课题,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