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执教者:内江六中刘霞温水煮青蛙效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治国:管理国家。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乱(实现祖国统一)。《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即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常见的论证方法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结构丁肇中朱熹中庸论语儒家彷徨yōngxī肇事字词注音:zhàolúnrúPánghuáng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课文结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论(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本论(2-12)分析问题传统教育的弊端(3-5)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2)结论(13):解决问题——揭示意义,提出希望,使实验精神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2)细读课文★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填内容)(3)运用对比论证: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摆事实讲道理论述角度()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反面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反面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总结课文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愿意动手的现象,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拓展练习1、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提取观点:做事应该有恒心。拓展练习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请你为这句话补充事实论据。●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的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事气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