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江智强一、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的分析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水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教学目标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SiAlFeCa)的含量。②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③掌握Na与H2O,Na2O2与H2O、CO2反应的特殊性。(虽然涉及Na2O2的知识仅作为“科学视野”内容而非教材正文出现,但Na2O2性质特殊,应用广泛,探讨其化学性质,对学生化学思维的锻炼、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帮助!)④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辅以巩固提升类练习,最终让学生对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性质的研究方法有个理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如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②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Na与O2、H2O、盐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①从实验现象中归纳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②Na2O2与H2O、CO2反应的本质二、教法分析1.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的操作,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12.在讨论式教学中融入问题与练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安排有实验内容的课型感到兴致盎然,多半源自于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但是否作过深入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想来未必。在讨论之中融入问题练习,对于控制与调节学生思维,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是可行的教学方法——试举一例,本课时中钠与水的反应学生有感性认识了,钠比很多金属活泼学生也不难理解,此时在兴奋的学生面前抛出一个问题,将钠投入盐溶液中呢?是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还是置换出氢气?又或者是?——即所谓“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3、运用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钠、镁、铝与氧气以及与水的反应,学生学习完之后,得到的还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将其系统化,揭示出性质后面的递变规律,是教师最后一步不容忽视的工作,借助金属活动顺序表,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三、学法指导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水的反应……)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如何理解记忆Na2O2与H2O、CO2的反应?钠跟盐溶液的反应为何会复杂一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金属活动顺序表)。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设计教学的设计始终应围绕如何把握好重点(Na与O2、H2O、盐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其应用)以及突破难点(①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