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从油菜花遭殃了说起春暖花开,我们的科学课也到了认识、观察油菜花这一内容的教学,因为上课的需要,我布置学生课前要准备一枝油菜花。上课了,我走进教室一看,简直“触目惊心”,很多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的油菜花,有的甚至还拔了整棵的油菜花。而同学们的脸上都是沾沾自喜的表情,他们认为自己的课前准备做得很好,应该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这一课,我没有立即着手上课,而是给学生上了一课:一个人应该做到心中有他人,很多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当然,我也向学生检讨了自己,没有事先预想到,没有交待清楚,最后,我交待学生放学回家后,要想办法把钱付给农民伯伯,并向他们道歉。(第二天回校,大部学生都汇报:回到那块油菜地或通过认识的人找到他们的家完成了任务)。教书首先是育人,如果我们把育人的工作仅仅地放在品德课和口头上的思想教育是否有点太狭隘了?如果不从小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将来他怎么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关爱之心、友善之情,将来家人怎能和睦,社会怎能稳定,世界怎能和平?所以无论是什么科目,德育都应放在首要的位置。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从体系上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领域。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领域就指出:应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标准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于思想品德教育。在当前,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很多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等思维品质。但是,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并不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的自然观以及热爱家乡及祖国的情感成正比。因此,科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阶段,还要注意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一、思想要“有意”科学课的学习内容能够启发学生有兴趣地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内课外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这些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优越条件。但是科学课的德育,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它要求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中潜藏的教育内容,对德育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且在教学中自觉地作出努力,使教学全面体现科学学科的教育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寓”字入手,做到渗透自然,恰到好处,其实也就是做到“教者有心,学者无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如何做到“有意”呢?我觉得首先要有正确的进行德育的着眼点和设计教育手段的出发点,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德育的“渗透点”。“着眼点”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自然观。因为人生观和自然观是显示人的素质的主要标志,所以我们在自然学科中渗透德育时,要瞄准这个着眼点,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出发点”就是从科学学科本身因有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看到各种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人生观、自然观的教育。由于有明确的德育意识,再加上平时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力求富有教育意义,因而科学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求就能够落到实处。二、渗透要“有机”要做到渗透自然就必须找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科学课的内容,有的涉及到某个1科学观点;有的联系到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的介绍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有的了解自然界生命的奥秘;还有的是介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丰富材料。如果我们了解的知识本身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机”材料。这是发生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中的事情,在这一册的学习中,学生们最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