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小学艺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2006—2010年)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而学校艺术教育则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校艺术教育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积极进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法治教,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二、发展目标: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三、主要任务:(一)课程与教学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1、课堂教学中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32、艺术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校、本地区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3、加强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二)课外艺术活动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1、校行政要加强对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2、学校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逐步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要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的作用,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活动,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定期举办综合性的校园“文化节”和“艺术节”活动。3、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和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发动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