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例2、例3教材分析:“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通过观察、比较、数格子等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让学生经历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以及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找一找学具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到找一找,比一比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再到运用正确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目标:1.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媒体使用策略:本节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用到的资源如下:1.巧用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重难点。电子白板直观、形象,便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将教学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展开,产生让学生感觉到难点不难的效果。(1)利用电子白板的图片拖拽功能,将两个长方形进行重叠,比较面积大小。(2)利用课拍仪的拍照功能将学生小组合作拼摆的图形拍照,然后粘贴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对比分析。(3)本课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让学生明白在用数方格计算面积是,两个半格可以拼成一个满格。(4)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和喷涂功能,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进行图案设计。2、利用课拍仪,让操作过程更加明了。让学生直接在课拍仪的展示台上,利用学具测量A4纸的面积,在屏幕上显示学生测量的过程。3、使用当堂检测文本,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答题,便于学生及时订正,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了解,以便查漏补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说一说什么是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面积的含义,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2.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1)用观察法(2)用重叠法学生演示用重叠法(直接用学具操作)【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更加直观明了,知道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3.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卡片。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用重叠法进行比较教师活动:在白板上将两个长方形重叠。发现重叠法无法进行比较时,怎么办?学生提出用割补法,教师提出怎样在保证卡片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