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究成果——农村九年制学校中小学师资优势互补策略研究我校是在2009年教育布局调整时在原吉岘初中和吉岘中心小学的基础上合并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级,教学一线教师46名。本课题志在研究对学校中小学师资运用最有策略。现将多年实践与同级同类学校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1、有利于管理的统整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融合利用后有利于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便于形成管理合力,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利于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分线负责,全程管理,相对独立并有所侧重地负责某以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我们认清教育现状,学校在管理上将小学、初中两个学程之间毕业与升学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素质教育而非单纯应试,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时间的有效性。2、有利于中小学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中小学衔接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特点、学生管理方面的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突出了这一学校教育过程的学程标志,即一以贯之、连续不断地完成九年学业,其间不划学段,保证九年教育的完整性。从教育实践来看,小学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培养但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初中重视习惯的巩固,但更注重的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从小学到初中(1年级到9年级)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不尽相同,有所侧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对于小学、初中分离的学校来说,不同学校的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的教风各异,这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去重新适应,去重新重视和选择,极易产生抵触,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也有适应学生的过程。如在教学特点上,中学教师较注意知识的结构或者说知识的系统性,而小学教师较注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在管理学生上,中学教师管得相对少而松;小学教师管理相对细而严。另外,小学生心理偏于依赖,中学生心理偏于自主;小学生学习方法偏于模仿;中学生偏于独立。正因为小学和中学存在着种种差异,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不适应,乃至产生厌学直至辍学。而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解决中小学衔接,中小学师资互补就较为实际,也比较容易。实行九年一贯教育,可以更系统地考察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学习品质和个性心理有序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3、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教学科研实行一体化,有利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办公时能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一般的,教师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在初中、小学这两个层面上的交流和流动。尽管教育是相通的,教法是相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初中教师没有听过小学老师的课,小学老师也没有机会去听中学老师的课。九年一贯以后,实现了任课上的跨越(初中教师到小学兼课,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相互听课,互相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视野的拓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教师相对勤奋、知识面宽泛,初中部教师专业化相对较高、较独立,两部分教师可以在教学及教研中、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程度是独立初中或独立小学所达不到的。小学教师了解了初中教学的特点后,就会考虑自己的学生到初中后的学习,需要授于他们哪些知识和技能,从小给予培养;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方法和习惯以及小学教师教学的特点后,就会便于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小学教育是直观的,学生发言积极、无拘无束,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都是师生互动,这样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小学教学特色;而中学的课程知识结构性强,应用性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教师科学引导和学生主动的探究,而后者更关键,这样就形成了主动、开放、踏实、严谨的中学特色,而当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切磋教学艺术时,彼此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4、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搭配运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