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记录年月日星期备课内容:《十六前的回忆》主备人:汪艳芳参加人员:王爱玲、汪艳芳、童海珍审核人:课时:2课时缺勤人员及原因:发言记录(同意或修改意见)备课内容要点:,“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学反思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开头,作者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像这样的前后照应,课文中有许多,再如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为什么这样做,读者不知道原因。“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又如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没有回来,后来在军警中间发现了阎振三。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特点,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汪艳芳: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应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语言典范,思想健康,有启迪价值,而且便教利学。王爱玲: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功夫。“巧”体现在要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