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中词的含义。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中词的含义。22..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想感情。33..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知识准备字词1.给注音字:慨()叹省()悟诳()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2.解释词语:玄虚:渺茫:诳骗:诬蔑:生路:家谱:省悟:自欺欺人:怀右伤今:为民请命:埋头苦干:前仆后继:地大物博: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__,思想家,革命家。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相关知识1.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2、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3.《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新课导学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