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德]福尔克?伊德(VolkerIhde)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所有经济领域的原则都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在各种情况下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因素以及尽可能地把这些因素加以最佳结合。其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职业培训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越来越高生产需求。一个先进的符合现实要求的,并且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培训无疑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之,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此,我不想就职业培训进行展开讨论。而只是就其本质进行简单介绍。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里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其驾驭自已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已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是如何进行的呢?它是在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学校)进行的。德国的各个培训企业负责对年轻人进行双元制职业培训。培训前,企业与接受培训的年轻人必须签署一份培训合同,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比如,企业有义务按计划地培训年轻人;年轻人有权利,有义务接受培训,学习知识。如上所述,“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三年。企业里的职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培训规章进行安排和组织的。培训规章明确规定了培训的最基本内容;职业学校的课程是按照联邦教学大纲设置的。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实基本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培训结束后,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考试是在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的。考试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学校、工会和各行业的代表组成。职业培训规章和教学大纲的修改意见必经以上代表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州政府确保其实施情况。企业里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等;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担。2.德国劳动市场的发展趋势将来,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产业中的服务产业以及各个职业活动或职业的影响。一方面,服务产业自身在不断壮大,另外,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工作也将不断具备服务的性质。越来越多的员工要么从事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工作;要么从事企业内部的服务工作。在企业中各个部门以小“企业”而自居的程度在加强,它们把自己的工作“卖”给其他的部门。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有两个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总的来说,对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这对受过专科、大学或一般高等大学教育的员工是有利的,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很快具备工作能力,并且也期望缩短大学学习时间,企业能够有年轻的员工。另一方面,也对“双元制”职业培训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传统的工业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就业前景愈来愈被机器所吞噬。不过,其它一些工作领域,如安装、编程、控制以及维修整套设备等同时在发展,它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职业培训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拓宽。企业也期望自己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在商业管理领域,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所替代(引进信息技术等)。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策划、协调、组织以及领导性质的工作越来越居于首位,但是只有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表明了对服务性质的工作,特别是咨询工作的需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