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9钱学森》教学案19钱学森主备学校:镇江市桃花坞小学课型:阅读课审核:集备主讲:窦春红使用学校:桃花坞小学使用教师:执教时间:2012.12执教班级:六()班【教材分析】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怀。通过细读,不难发现,文本有如下一些特点: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课文记叙了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饱含深情的两段话是全文的关键所在,值得好好品味一番。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扣他对祖国执著的爱为中心进行选材。组织材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人物形象显得比较饱满丰厚,增强了感染力。【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广阔无垠、劈波斩浪、魂牵梦绕”的意思。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2.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资料链接】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卡门,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之后,他投身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他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9钱学森》教学案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各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就是“海归”浪潮中的杰出典范。而像钱学森这样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还有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等。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广阔无垠、劈波斩浪、魂牵梦绕、屈指一算)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袒露(lùlòu)卓越(zhuózhuō)运载(zàìzǎi)一望无垠(yínyíng)魂牵梦绕(ràorǎo)一艘轮船(sōushōu)2、用你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加点字和词语的意思。广阔无垠屈指一算魂牵梦绕劈波斩浪3、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吐字清晰,读正确)★★(声音响亮,读流利)★★★(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4、填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指,“倍”的意思是,这是一首古诗中的一句,请把这首诗完整的默写出来。二、课堂助学(一)导入。揭题谈话,简介人物。(二)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三)自读课文,反馈纠错。2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9钱学森》教学案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反馈预习导学1、2。(四)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2)检查讨论。先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再分段,理清课文脉胳。第一段(1):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第二段(2):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第三段(3~4):写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