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关键问题分析说明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王素巍一、学识字教学问题:本篇课文共安排了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6个要求会写的字。识字量和写字量比较大,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学生来说,真正熟记会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的学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生字放到课文中能认识,但离开课文又不认识了。因此,教学时老师应注意结合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识字教学,达到识记汉字的目的。分析说明:在本单元之前学生主要运用听读识字,掌握情况较好。但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生字和词语不应该过早地脱离语言环境,所以从本单元第一课《我家住在大海边》学生已经开始接触随文识字,对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不能熟练运用,因此在本课老师除了继续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把识字与感知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外,还采用了借助拼音识字、归类识字、游戏识字,加一加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1.随文听读识字。首先是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同时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做好指读准备。”学生马上会回应:“手指书,眼看书。”老师继续要求:“老师读到哪,你的小手就指到哪。”学生耳朵听着字音,手指字形。通过听与指,学生很快能将汉字的音与形对应起来,在语言环境中知道汉字的读音。“听”过后,就是学生“读”。学生继续按照指读要求,指着文字,看着字形,尝试读出字音。如果有困难,就用铅笔圈出来,同桌互相教认,读准字音。感知课文时,再次读词语。这样的活动,再一次实现了字形与字音的对应,实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认字的目标。2.借助拼音,重点识记。课文中“抱着”和“笑着”两个词语后边“着”的轻声读音,以及“因为”和“为什么”中“为”的读音,学生容易读错,尤其是“因为”一词中的“为”字,学生总是读成“wéi”,老师都是借助拼音让学生进行识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游戏激趣,巩固生字。(1)利用飞鱼顶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流和汗”的字形特点,揣摩字形,了解三点水旁的字与水有关,同时积累运用部首识字的规律。(2)利用部件加一加的找朋友游戏,学生互动识字,重点识记了写字表中的一类字,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二、学写字教学问题: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字中,“回”和“因”两个字学生书写有困难。一是两个字都是全包围结构,在书写规则时学生容易出错,有的学生总是先写外面的大口框,然后再写里面的字。二是,两个大口框的字形写法区分,学生不容易掌握。有的学生把“因”的大口框写得又方又扁。因此,本课写字的指导力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有重点地学习,不平均分配。1分析说明:从课标上看,小学阶段写字的总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对于第一学段而言,学生正处于写字的初始阶段,“写对”应定位于“按照正确的笔顺和结构书写汉字”;“写好”则可以通过练习描红、细致观察,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首先应指导学生“会写”,在“会”的基础上达到“写对”的目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揣摩怎么写才好看。因此,老师采用了下面的步骤进行了教学。1.看结构,找出部首“口”。2.观察大口框的不同写法。3.借助课件讲解大口框的书写规则——先进入再封口。4.看屏幕书空“回”“因”两个字。5.具体观察“因”字笔画,体会汉字之间的避让。6.老师范写“回”和“因”字,仔细观察它们在田格中的位置。7.回顾“问”的笔顺。一起书空一遍。8.把这三个字,送到词语中,读一读。9.学生动手写字。10.展评生字。(1)先听老师评第一个字。(2)说一说刚才老师是怎样评价生字的。(3)像老师一样评一评“回”字和“问”字。11.写得不满意的字,在下面的田格中再写一个。上述的几点做法中,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写字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观察和比较“回”和“因”字大口框的细微差别、揣摩字形、找准汉字在田格中的占位特点,以及关键笔画的位置,从而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目的。通过互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三、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主要写了小朋友向大海提出了两个有趣的问题,大海同样作了非常有趣的回答。在这两个回答中,“因为渔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