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工作总结西峡县有“盆地中的盆地”之称,在南阳盆地中,伏牛山成了西峡县天然的屏障,形成了西峡独特的地形特点,“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全县山地面积85%。如何在守护耕地和产业发展中实现平衡,近年来,西峡不断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新路子。西峡的尝试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今年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的殊荣,成为南阳市唯一获表彰的单位。荒山上的工业城坐落于西峡县东部的西峡产业集聚区,如今已成为西峡县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该县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选择以冶金材料、汽车配件两大产业作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同时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猕猴桃为主的林果加工绿色食品产业。目前,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以西保集团、龙成集团、通宇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冶金材料产业集群、以西泵公司、西排公司、西铸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和以宛西制药公司、张仲景大厨房、华邦公司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西峡县近年来着力推动汽车配件由部件、粗加工件向精加工件、部件、整车制造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特钢产业向精深化、国际化、外向化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传统冶辅材料向高端化、新材料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西峡县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50亿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15%;税收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20%。如今充满活力的产业集聚区,曾经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岗丘地。面对经济发展用地的需求,西峡将目光转移到县城东部荒坡地,通过高铲低平、筑坝垒堰等方式进行场地平整,累计投入3.6亿元进行土地平整,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在荒山上徐徐展开。土地节约集约是方法更是责任在人均只有0.65亩耕地的西峡,每一寸土地都是西峡农民的“命根子”,而发展工业就要用地,如何平衡土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西峡水源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4%,占南阳市的49%,如何履行西峡县保护水源涵养区的生态资源是光荣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西峡县启动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建设,在西峡县委、县政府看来,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之基,能够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模范县活动是“风向标”和“指挥棒”,能够引领各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科学发展。借助模范县创建活动,能够有效破解地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重压力、两难课题的有效手段。土地节约集约示范县的创建是西峡县破解土地保护与产业发展平衡难题的方法,也是西峡县的责任,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向“荒山和空中”要地探索土地集约的“西峡样本”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是西峡县的担当与责任,对此,全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立之初,西峡县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的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领导小组,分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管理台账,制订了《西峡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出台《西峡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年度考核办法》,建立了一套考评体系,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与全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挂钩,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范围。荒山上建起的工业新城,是西峡县在土地节约集约上的尝试和探索,近两年,西峡全县86个项目申报的5600余亩用地,严格对照节约集约用地标准进行审核,实际供地4180亩,节约土地1400余亩。节约的近千亩用地是西峡县从四个方面优化土地使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的结果。在源头上,西峡县强化优化土地规划,把“体现产业发展导向,体现节约集约原则”作为总开关、总基调,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在土地申报用地计划中体现节约集约的“大局”。对每年用地预算和报批,坚持实行国土部门审核、专业领导小组预审、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三步走”,项目用地经省政府批准征收后,县国土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对不符合节约集约限制要求的,不供地,不办手续。在用地上,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