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中等生辅导个案引起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基本限定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是否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教学实践证明:答案是否定的!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无数教师用教学实践证明着一个事实:针对性的辅导是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过去的“传统教育”、“精英教育”,还是如今的“素质教育”、“大众教育”,数学辅导工作关注更多的还是“两极学生”(学习优秀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占很大比例的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在钻研大纲(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时都考虑到了,惟独在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时却视而不见!对许多中等生来说有“单枪匹马”的感觉,他们很需要关心、爱护!中等生发展潜力大,可能一夜之间产生质的飞跃:进一步就是优等生退一步便是学困生。为摸索出针对中等生的课外辅导方法,三年前,我从本班数学学习的优、中、差三类学生中各选一名进行对比研究实验。(优生:肖月;中等生:易海鸥;学困生:朱易)现将中等生的实验情况整理如下:一、个人基本情况。易海鸥,女,1994年3月21日出生,活泼开朗、为人随和,惹人喜爱,学习勤奋,对语文、美术特别感兴趣,语文成绩拔尖,数学一直处于中等范围。家中共有4口人:父亲,高中文化程度,1988-2001年曾在碧山村小代课,现在成都一床垫厂打工,对子女要求严、期望值高,随时关注孩子学习。母亲,初中文化程度,一直在家务农,监护两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妹妹就读幼儿园。二、学习情况分析。确定为实验对象后,我对她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分析。发现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具有以下特征:1、缺乏勇气和信心。由于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得不太自信。解决一般计算题如鱼得水,一遇到稍复杂的题目,总是怕自己不会做,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却不敢讲,总要先了解别人(特别是优秀学生)是怎么样的。如果方法一致就很兴奋、活跃;不一致则表现紧张,不敢讲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随声附和。更为可怕的是,只要一听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不一样,她首先怀疑自己错了。2、观察仔细、深入。由于对语文、美术的爱好,锻炼出很好的观察能力。她对直观的事物观察的很仔细,也很深入。在一次辅导时,有这样一道题:小牧童用3米长的绳子把一头羊拴在一块草地上,44你能算出这头羊的吃草面积吗?一起读题后,画出了示意图(右图)圆的面积就是羊的吃草面积,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于是,根据S=πr↑2=3.14×3↑2=3.14×9=28.26她恁恁地看着示意图,吞吞吐吐地说:“我觉得在钉桩的时候,绳子会变短,羊吃草的时候又会使绳子变短。如果地面不平,吃草的形状不是圆。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及时表扬了她的细心,并与她一起在题后添了一个附加条件:桩绳不计,草地平坦3、抽象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她在学习中理解的成分少,以机械记忆为主,学习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时候,很快就会背,而且很熟练。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题时,只拘泥于一事一物,无法灵活迁移到其他事物上去。4、遇到难题时的复杂心态。在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与例题数量关系及其叙述方式相同或相近的就直接模仿;稍有变化或无联系的题目常常是瞎猜乱碰;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便从下手,一着急就很难沿着正确的解题途径和程序去分配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把盲目列式作为中心,把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退位到一边,砍头去尾,拿起半截就开跑。即使解答出来也是凭“未曾相见曾相识”的经验求解的,解题时常常是“不点则阻,一点则通”。三、有针对性的辅导转化方法。1、优化班内环境,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培养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给每个学生确定自己在班级中位置的机会,并使其最终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位置是十分必要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开展“寻找33个状元”活动,让全班学生经过广泛讨论,找出每个同学的长处。通过这个活动使全班同学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和谐发展。(2)发起“我为集体做点什么”的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信任自己,信任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