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导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通常观念上的“学困生”是指行为表现不佳、纪律涣散、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他们是中国传统教育机制催生的特殊群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们再不能用不变的老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而是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尊重、平等、欣赏的眼光,全方位、多角度去深入了解和发现他们闪光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然而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学困生为什么会“困”?我认为心理上的障碍是主要因素之一,自卑、叛逆、惰性、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巧妙地运用心理引导的技巧,对症下药,带领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事半功倍地做好转化工作。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类型1、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学困生一方面自尊心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得不到尊重,于是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心理压力山大。他们害怕老师的批评训斥,害怕同学的讽刺挖苦,害怕家长的责罚,怕学习、怕考试、什么都怕,这样长期生活在害怕的环境中就形成恐惧心理。2、自卑与反抗的矛盾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就错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因而内心就充满了自卑,再加上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不公平的评价,久而久之在行为上就产生对抗、叛逆、拒学,如此恶性循环就形成了沮丧、防御、叛逆的心理。3、渴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心理。其实学困生内心也十分丰富,他们同样希望成功、希望进步,但由于他们行为习惯上的惰性,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学习缺乏耐心、怕苦、怕累,缺少钻研、创新精神,“破罐子破摔”慢慢地就形成了惰性、厌学的心理特征。4、渴望成功与经常受挫的矛盾心理。希望成功收获鲜花和掌声是每一人的理想,学困生也是如此。但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遭遇坎坷,履履受挫,势必令人懊悔,身处进退两难之境,如果没有耐力就做会选择放弃,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心理压力超负荷形成心理障碍。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还有的确实是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2、性格因素:一般来讲,学困生大部分都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更容易产生病态心理。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家庭的不健康、不和谐,都会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4、学校因素: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主要是重分数,重升学率,导致教师对学困生指责多,鼓励少,在这种环境中下学生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5、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由于小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心理容易失衡。三、学困生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心理辅导是关键。在制订计划、明确目标、实施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务实、高效地做好转化工作。现以“心理引导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为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运用“霍桑效应”的原理从播撒爱心入手,融洽感情,消除恐惧、叛逆心理,让学困生愿意学。“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没有爱的教育一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学困生饱受批评和指责,形成恐惧、防御、叛逆的不健康心理,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办法就是:一是学困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敢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要尽量与他们们谈心,耐心地引导他们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的不满。他们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就会轻装上阵投入到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