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安娜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标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下基本要求,培养现在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科学提高学生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教材分析】1、从教材的地位上讲,本节教材是继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后讨论地球的自身特点,既是前面学习地球性质的概括,也是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习打下了结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教材的内容上讲,教材结构明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与掌握地球内部物质组成;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内容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关系,但对于各圈层性质并不要去深入了解,只需抓住其主要特点以及和人类活动密切关系即可。【学情分析】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等。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地球内部、外部结构相关资料,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上天、入地、下海三大壮举。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下海有潜艇,可谓上天有路,下海有法,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地球的结构》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环节2、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新课探究】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教师点拨】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约12千米。(材料展示全球钻探取样研究成果)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