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影响:(1)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们思想和文学、艺术﹑科学等创造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兴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大潮流。•(2)文艺复兴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3)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运动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温故知新第第1313课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的内容:■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意义:加尔文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年—1626年,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是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梵蒂冈教廷从中古时代起即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关于宗教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物理研究到了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而尽头就是哲学,而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就是宗教。————杨振宁杨振宁我们心灵所不可企及的东西就是宗教,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的、通过微弱的反光抵达我们,感受到这些。只是在这意义上,我才是一个有宗教感情的人。——爱因斯坦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东正教(东派)公教(天主教)(西派)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基督教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主张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认为教会有权通过教阶制度的神职人员赦免世人的罪。天主教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其最高负责人是教皇。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堂基督教的东正教基督教的东正教东正教是指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支派,又称正教。随着东西方的差异而导致的宗教的冲突与矛盾日益尖锐,1054年东、西罗马的教会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认为自己是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而自称为“正教”。东正教礼仪除少部份细节与天主教不同外,大体上和天主教类似。。弗拉基米尔——东正弗拉基米尔——东正教在古罗斯的“根据地”。教在古罗斯的“根据地”。基督教的新教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的统称,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其教义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柏林新教大教堂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1、经济:2、政治:3、思想:4、宗教:基督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经济特权:教会最高行政权司法权裁决各国纠纷法律的废止、帝王的废立封建统治制度的精神支柱政治特权思想文化的控制垄断教皇出行兜售赎罪券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这个新上帝将以其自身的力量迅速改变旧的道德秩序,它逐渐代替了封建特权和以地产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高低和拥有财富多少这一唯一尺度。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材料材料11材料材料11学以致用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被教士用在追逐尘世的享乐上,因而感到无比愤概……城市市民也不满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是因为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都窥见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了反对天主教的行列中来了。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教会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