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习题同步测控一、基础知识修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另一类是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环、顶真、粘连和镶嵌等。答案: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反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只要有两个有某些相像之处的事物就可以构成,如:他的眼睛长得像他母亲的眼睛。B.借代可以分为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专称代通称、具体代抽象四种情况。C.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这种手法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D.象征和借喻的区别在于:借喻一般都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接词,而象征的征体和象征物之间的关系却比较复杂,也很难补出被象征物。解析:选A。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有不同性质,A项不是比喻。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解析:选B。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解析:选C。上面一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二、语言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答:(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答案:(1)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转移,以及细节描写,写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