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游山西村》、《渔家傲》一、复习导入我们无数次感受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我们复习《游山西村》、《鱼家傲》,继续倘佯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二、研读诗歌。(—、)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朗读。(二、)默写。指名板演((三)分析诗歌内容: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你感受到了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总结:起势突兀,好像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这个村子美不美?如何体现的?(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请简要说明。(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6.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7.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五、总结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融写景与说理于一体,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1、赏析“渔家傲”词牌名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异”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是总写。以下几句分写,用大雁,马风,山峰,落日,云烟,孤城来表现“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让我们视觉上感到悲凉。②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