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及其诱导策略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指的是职校生上进心的骤然萌动和进步欲望的闪现振奋,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受教育情境感染、教育活动刺激、师长或同学言行激励而闪现的渴望进步的思想火花和振奋情绪。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过程既是职校生自我选择规范、接纳扬弃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思想萌动、孕育、生长的过程。一、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几个基本特征:1、情感性。上进心理冲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常情况下受青少年学生当时的心情心境、兴趣爱好、新奇愉悦等感情好恶、需求欲望等情绪支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教育者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友好帮助、信任尊重以及对学生情感的适应调谐、师生课内外活动交流的和谐融洽,都为职校生上进心的孕育萌发营造情感氛围,开启思想碰撞的情感阀门。2、时境性。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环境背景条件制约。3、闪现性,即突发性。上进心理冲动易生易逝,一般是由强到弱地快速递减消失。因此,抓好上进心理冲动的复现诱导,“留住冲动”、“延续冲动”是教育者永恒的职业课题。4、多端性。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具有多角度、多渠道、多范围、多形式、多层次的诱发开端。5、迁移性。它具有心理顺势和心理惯性,自然冲动可以向自觉冲动(引导)迁移;无效冲动可以向有效冲动(引导)迁移;瞬时冲动可以向持续冲动(引导)迁移6、感染性。同一层面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上进心理冲动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良好的学风、教风、班风,良好的家庭、社会风貌,优美的育人环境,群体的榜样示范,都能相互感染、相互渗透而产生“你追我赶”的“共振效应”。以上特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把握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抓好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诱发引导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二、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策略1、立志扶志,引导职校生选准人生的参照物。志是人之本,无志不成器。无志就等于没有灵魂。职校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下宏大志向,确定终身奋斗目标,是人民教师最首要的任务。一是要引导职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引导他们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三是鼓励支持他们坚定理想志向,为理想志向的实现而奋发努力;四是当他们困惑、迷茫、摇摆时给他们以力量,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并转化为上进心。2、育心交心,让职校生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育心即培育、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动力支点。交心即交流思想,开展谈心活动。交心的主要方法有:拉家常法、商讨迭、寻掘潜能优势法、推心置腹法、体谅宽慰法、心理补偿法、期待鼓励等。3、发掘潜能,让职校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必须培养职校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失败挫折。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信念等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4、置境激情,给职校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胜”。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上过热情,给他们参与、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5、群体共振,构建群体激励机制,营造追求进步的环境氛围。职校生一般具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要做好职校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必须构建群体激励机制,营造追求上进的环境氛围。一是要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二是要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激励其进取精神,做到依法治校;三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近体渗透、群体共振”效应;五是学校领导、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情感人,以身作则。6、信任放手,培养职校生自我教育的习惯,指导职校生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