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指导书编号:主要内容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要求,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和方法。该指导书是公司《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程序》(编号:)的支持性文件,与程序文件配套执行。1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1.1工程项目按阶段划分,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以下范围:a)设计和施工准备阶段(包括特殊材料的选用,重要施工工艺的确定,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施工设备的配置选型、安装和使用维护,临时设施的搭建,办公和生活区域的活动及场所等);b)工程施工阶段(包括所有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及其附属加工过程);c)交工验收及其后的使用阶段(包括试运转、工程维修过程,以及使用过程的环保注意事项)。1.2按时态划分,环境因素应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指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现在”指正在发生并可能持续到未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指不可预见的环境影响。就新开工的具体工程项目而言,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多数是“现在”时态;新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的变化、使用阶段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可识别为“将来”时态;设计阶段的环境因素视情况而定:如果是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时态应为“现在”,如果是照图施工的施工总承包项目,设计阶段的环境因素可识别为“过去”。1.3按状态划分,环境因素应包括正常、异常和紧急。“正常”指计划中的固定例行作业;“异常”指计划中的非例行作业(如工程降水和现场排水、备用发电设备的使用、施工设备维修、大型设备的安装与拆卸、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施工过程的返工与返修、建筑垃圾的清运等);“紧急”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油品泄漏、火灾、爆炸、水灾、塌方、地震等)。1.4按可控程度,环境因素应包括可控和可施加影响。可控的环境因素包括项目自身和供方(分承包方)的活动、过程及场所;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业主直接分包的活动、过程、场所,以及业主、监理等相关方的活动、过程和场所。2环境因素识别的内容2.1污染类的环境因素污染类的环境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a)污水排放:涉及所有产生污水排放的过程、活动和场所,其典型的环境影响是“污染水体”。b)粉尘排放:涉及所有产生粉尘排放的过程、活动和场所,其环境影响是“污染大气”。c)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涉及所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的过程、活动和场所,其环境影响是“污染大气”。d)烟尘排放:涉及锅炉使用、食堂作业、垃圾焚烧等过程、活动和场所,其环境影响是“污染大气”。e)噪声排放:涉及所有产生较大噪声的过程、活动和场所,其环境影响是“影响人体健康”。f)固体废物排放:涉及所有产生固体废物排放的过程、活动和场所。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共3页第页1物质,按照其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一般固体废物典型的环境因素是“一般固体废物排放”,环境影响是“影响环境卫生”;危险固体废物典型的环境因素是“危险固体废物排放”,环境影响是“污染土壤”和“污染水体”,放射性物质还有“影响人体健康”。g)液态危险废物排放:施工现场常见的液态危险废物有:木材防腐剂废物、有机溶剂废物、废矿物油(如废机油、原油、液压油、真空泵油、柴油、汽油、重油、煤油、润滑油、冷却油等)、废乳化液、精(蒸)馏残渣(如沥青渣、焦油渣、液化石油气残液等)、涂料废物(如醇酸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聚氨酯树脂涂料、聚乙烯树脂涂料、还氧树脂涂料、双组份涂料、油墨、重金属颜料等),其环境影响是“污染土壤”和“污染水体”。h)化学危险品、油品泄漏和遗洒:各类化学危险品、油品在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遗洒现象造成的环境污染,其环境影响主要是“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和“影响人体健康”。i)运输遗洒:涉及土方、散装原材料、建筑垃圾等的运输过程,其环境影响是“污染环境卫生”。j)火灾、爆炸:涉及所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和易发生火灾的场所,其环境影响主要是“污染大气”。k)光污染:涉及产生强光的焊接、夜间施工高亮度照明等,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