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在课堂中绽放活力的机会——《晏子使楚》教学案例教学背景:近两年来,京口区开展了常态课的研讨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将新课改的精神真正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在此精神的引领下,我也不断反思我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脸上的神采如课间时一样飞扬?回顾以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是老师讲学生背,教师花了诸多精力,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可往往收效甚微,特别是用课内文言知识阅读课外的文言文,常常是错误百出,令师生头疼不已。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想改个思路尝试一下,看改变的一节常态课能否取到一些效果。《晏子使楚》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讲述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第二课时的设想是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体会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真正领会人物的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出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教学过程:1、投影思考、讨论题。①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读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读完后评议读得好的同学读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没有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最后再按评议的结果朗读。②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片段一:小楠:你读的楚王手下语气太平淡了?小涵:那该怎么读呢?……声音再高一点?小杨:那是楚王的手下,是臣子,臣子对大王应该是讨好的。小蓉:对了,应该用谄媚的语气。小涵:楚王的语气读得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读得不错。小蓉:不全是吧。晏子反击楚王后,楚王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也用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吗?小楠:没错。楚王本想侮辱晏子的,却反被晏子将军,此时楚王心理会是什么感觉呢?小涵:应该是难过吧。小杨:可文中有个“笑”啊,这还是难过吗?小楠:“笑”的含义有多种,这里应该是什么呢?小蓉:应该是无可奈何的感觉吧。小涵:是自嘲。这个词怎么样?小楠:妙!小蓉:晏子的话读得怎样?1小楠:读得可以。晏子有力地反击楚王就应该读得这样铿锵有力。小涵:不错。其他同学都表示同意。老师:(平时小组讨论,我只是倾听,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是当时如没有点拨,这一小组这一问题的讨论就宣告结束了。再等全班交流时,他们只能得到一个结论而已。我临时决定给他们继续讨论点一把火。)老师:晏子的回答仅仅是义正词严、铿锵有力吗?真的是这样,楚王受得了吗?小蓉:是啊,毕竟是大国的王啊。小楠:我知道了,晏子反击楚王不是直接的,是打了个比方。老师:好,打比方有什么好处?小楠:生动形象。小涵:说话委婉,不至于让楚王恼羞成怒。老师:太好了!文中还有词语能体现晏子说话的委婉吗?……片段二就在这时,一个小组中突然提高的争论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晏子真是太了不起了,可是楚王为什么没有恼羞成怒,杀了晏子呢?”“因为楚王佩服晏子!”“不对,不对!因为晏子是使者!”“未必是这样,虽说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可在我国古代被斩的使者也是数不胜数啊!”“因为晏子口才好。”……老师:(这是个我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听到那个小组的争论,我忍不住走了过去。是啊,楚王为什么不杀晏子呢?)你们小组讨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晏子可是让楚王在众多大臣面前出了丑啊,楚王怎么就这样算了呢?仅仅因为他是使者,还是楚王真的佩服晏子了?小朋:我觉得楚王不是真心佩服晏子的,而是不得不佩服他。小轩:楚王觉得晏子灭了他的威风,很想把他杀了,可是……老师:(我忽然想起春秋末期的战争)可是怎么样呢?晏子的确是口才出众,但是仅仅凭借这个就足够了吗?他的背后还有什么?小伟:我想起来了!上节课老师让我们查阅了时代背景,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也就是齐和楚这两个国家都是实力强大的。小超:看来老师在学习有些文章让我们查背景,查了这些背景不是为了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小朋:原来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