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失与难进并存数据:2001年师范类中专毕业生27.83万,但小学教师需求量仅仅11.33万人,这就是说有49.4%的师范中专毕业生进不了小学教师队伍;就初中教师供应量而言,2001年,师范类专科毕业12.38万,初中教师需求量仅9.39万人,这就是说有24.2%的师范专科毕业生进不了初中教师队伍2、超编与缺编共存数据:2004年,我国农村小学共有专任教师3637873人,在校生73785984人,生师比为20.3[1],如果用教育部《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的编制标准(城市1:19,县城1:21,农村1:23),目前小学在编教职工超编700692人,而小学专任教师超编429787人,由于在一个县内,农村教师与县镇教师统一管理,所以如果把县镇教师也统计在内,则全国县镇与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超编513647人,而在编制教师之外却有378614的小学代课教师(其中主要是农村教师)3、高学历与低水平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我们调研的2008名教师中,22.7%的农村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以下,他们大多是通过所谓的“五大”(电大、函授、自考、卫星电视教育、党校)等取得了中师及以上的文凭表象1:高中阶段教师缺乏引发的农村教师逐级“拔高”使用表象2: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调4、低待遇与大工作量并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3.7%的农村教师任教科目在3门以上,25.7%的农村教师周课时在18节以上。从班生比与生师比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县镇和农村三类地区的小学班生比分别为42.14、41.54和31.13,其生师比反而是19.21、19.90和22.78。在我国农村,小学平均班额只有31.13名学生,25人以下班级个数达37%,而城市25人以下班级个数只达8.5%[6]。有些山区和落后地区的班平均学生就更少,如我国还有一师一校点约11万个5、资源短缺与培训缺乏并存现代化教学设备网络的使用图书资料培训的层次低、次数少、内容单1、历史遗留——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为什么农村小学教师总体超编如此多,而在编制教师之外的却有378614的小学代课教师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分布不均衡,出现了不同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超编与缺编”同时存在的状况,缺编的地区必然会导致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虽然是编外教师,但他们实际上占有教师岗位,这样实际上在许多地区存在十分严重的超编现象。另外在农村许多偏远山区,学校布局分散,适龄教育人口不足,在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彻底完成前,农村小学的生师比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拔高的结果,使原来合格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成了不合格的初中和高中教师,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2、政策导向——编制的制定原则、培训、财力编制:生师比、班师比、学科比、培训:骨干教师、城市教师当前,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的财力,但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很少;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举办义务教育的主要投资责任。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县政府承担,在贫困地区并不现实。而且,义务教育投资也并不一定要遵循“主管者负担”的原则。根据世界上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经验,一般是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也就是说,不仅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县政府有投资责任,而且中央、省、地(市)政府也负有投资责任,并且负有比县政府更大的投资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重心势在必行。3、城乡差别——待遇、资源、环境工资待遇偏低是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的重要方面。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区城镇教师差距为300多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达10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则更大[1]。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有32.3%的农村教师月工资在800元以下,49.6%的农村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自国家实行教师工资归县管以后,教师工资拖欠现象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现象。此外,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山区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有22.4%的农村教师无房,42.8%的农村教师近五年没有进行过一次体检,而同时却有83.8%的农村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这直接导致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