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周国平教材分析《家》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家》以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并构成递进关系。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教读本文,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积极思考人生的哲学意义,但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哲学观点多加以揣摩思考,也可以举一反三地联系自身例子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缺少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他们往往只关注文章描写的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所以应多给学生机会,结合自然、生活谈谈自己的生活与认识。同时文章的语言充满哲理意味,学生不容易把握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内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意。2、难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A、同学们,每个周五下午上完课后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B、不光是你们,那些上班族下班后也是赶着回家,更不用说那些出门在外的人了,逢年过节,他们都是急着回家……因为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条路!下面我播放一首歌曲《回家》,请同学们欣赏。C、当你们听完这首歌,心中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D、其实,古往今来,“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周国平的《家》,一起了解一下他对家的感悟。(板书课文题目、作者)(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2)作者简介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1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探索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人的心灵,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二)整体感知,研讨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后完成下列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suǒxiè(琐屑)的噪音!②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xiūqì(休憩)③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ànránshīsè(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并注音。①深沉的思索和想象。冥想(míngxiǎng)②回旋往复,曲折环绕。萦绕(yíngrào)③姿态和风度从容,举动沉着镇定。举止泰然(jǔzhǐtàirá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1)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子)有什么作用?(2)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什么?(3)怎样理解作者比作的那些事物?(4)本文各部分都使用了小标题,结合课文想一想,小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