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自然界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以及养成细致有目标观察的习惯。3、使学生们对自然界保持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浓厚兴趣。教法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本节课共安排2个演示实验和2个学生分组活动,课外布置2个探究活动。教具和学具1、教具:多媒体课件、长短蜡烛各一支、火柴、大小玻璃罩各一个、锥体与轨道一套、漏斗一个、乒乓球一个。2、学具:玻璃杯、水、条形磁铁、铁钉、玻璃板、书本。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视频:吹肥皂泡、钢铁轮船在海上航行、蝙蝠靠什么飞行埃及金字塔等。旁白: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我们的身边有着太多的有趣的现象,就像一个个谜一样吸引着我们。大家都知道牛顿和苹果的故事。牛顿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他能关心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在仔细观察中引发思考提出问题,而且有着浓厚的探究精神。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牛顿那样学会观察和思考,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可能成为牛顿第二。2、组织新课,合作探究:(1)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演示实验1: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支点燃的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支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指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演示实验2:锥体由“低处向高处运动”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锥体会向哪运动。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2)做一做,赛一赛这是学生第一次独立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组间互动竞赛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有发现什么?活动2:磁铁隔着玻璃板和书本去吸引铁钉,你有什么发现?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动手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实验后,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价方式:操作快而安全且发现的现象多的小组获胜。实验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现象做实验验证。注意事项: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以及亲历科学探究的欲望。3、课堂小结,保持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老师知道同学很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将与你们一起在以后的科学课堂中逐渐去探索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