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夜优美的歌──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胡仁龙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宇宙空间的想象和兴趣,以及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究的意识与渴望。2.通过聆听歌曲《月亮月光光》、《小小的船》,体会文章所表现的静与美,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能读会写本文的生字,在聆听歌曲中体验感悟,升华主题。3.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与小伙伴合作,积极、自信地学习,能大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教学流程:猜谜语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月亮月光光》→借助音节读准课文→去掉音节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对语言进行拓展训练→认识字的偏旁部首→“见、白、田、电”的动态运笔→聆听歌曲《小小的船》→体验感悟,升华主题。教学结构图(设计思路):静中感受美﹙月亮月光光﹚}感性体验↓→理性感知﹙静与美﹚动中表现静﹙小小的船﹚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月儿弯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体会音乐表现出的夜的宁静和美好;能在聆听歌曲《小小的船》中体悟感性语文;能在小组活动中体验感悟。本课以“朗读──音乐──教学”三位一体为教学架构,即:做中学,趣中学,玩中学。第一步:猜谜语导入新课。猜谜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本课有了快乐的开始;精巧的猜谜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随即进入欣赏《月亮月光光》,开启了语文课审美体验的新乐章。第二步:借助音节读准课文。通过读发挥想象,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初读,让学生获得直觉感悟;复读,让学生读出文本重复次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文本表现的宁静与甜美;讨论,体会文本的美和静。本课的板书力求创新,不仅美观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层次结构。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请学生整体感悟文本。通过两种方式﹙借助音节读与去掉音节读﹚的速读,让学生体会感受文本的静与美。接下来通过两种形式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发展语言、内化语言。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发展语言、内化语言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自我赏识的评价观。第三步:拓展想象多学科相互渗透。以想象过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宇宙空间的想象和兴趣,使语文和科学相互融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第四步:分组活动促进提高。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习生字的偏旁部首,另一组学习生字的动态运笔。第五步:音乐配读,伴奏表演,活跃气氛,还朗朗书声于课堂。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能更自信、大胆地尝试创新学习,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释放。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从中总结、发现文本的构成,将欣赏文本与感悟文本更紧密的串联起来,是本课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桥梁,使本课语文性更强,更让人回味无穷。学生从开始的“静”中感受美,到这一环节的动中表现“静”、体会“美”,充分挖掘、发展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语文能力。最后,再听欣赏曲《小小的船》,让学生跟唱的同时与理解文本融为一体,凸现本课主题“宁静的夜,优美的歌”。从听觉入手,从听觉结束,首尾呼应。从整体看,本课呈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氛围。学生静中感受“美”,体现“学”;动中表现“静”,体现“做”;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语文性强。总之,本课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双语教学语言的工具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空间与教学材料的深度整合,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的无痕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无缝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