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让我们共同欣赏,好吗?播放《春天的故事》2、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歌中唱的那位老人是指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照片展示。)那个圈又是指什么地方?(经济特区——深圳,图片展示现代繁荣的深圳。)歌中唱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深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3、是啊,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板书课题: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二、自读----发现与探究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指名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节奏、停顿。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三、品读----理解与感悟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2、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3、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4、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说说你的理解。(“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完成答题卡)(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写出来?)6、全班交流汇报。(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7、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学生齐读第8小节,找出答案。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四、总结升华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