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蓝本教案[教学内容]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3.拓展:西皮、二黄[主备人]祝玉桃[课型]综合课[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京调》,简单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感受曲笛清脆明亮的音色,能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试着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来表达。2.了解西皮流水的形式,通过比较感受乐曲活泼生动的情趣,揭示曲调与京剧曲牌的联系。3.通过欣赏《京调》,使学生简单了解京剧的行当、服饰,接触京剧音调,引起他们对我国戏曲的兴趣。认识并了解竹笛的分类特点及表现力。[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京调》,简单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感受曲笛清脆明亮的音色,能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试着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来表达。[教学难点]1.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2.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教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脑等。[课时安排]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听《京调》(笛子与乐队)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笛子是一种我国古老的,流行非常广泛的管乐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新疆和中亚细亚带回名叫“横吹”的乐器,就是笛子的前身。笛身一般为竹制。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属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曲型的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笛子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间)。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曲笛思考:音乐的情绪如何?(活泼生动)师: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一问:学生的起点在哪儿?1.问教材《京调》是以京剧中的典型音调,如西皮流水等为素材写成的民族器乐曲。采用笛子主奏,配以轻快的节奏,是乐曲充满欢快、明朗的情趣,乐曲结构为前奏和尾声的三部曲式。2.问学生学生对京剧知识了解很少,在这样的学情下学生最想了解京剧哪方面的知识呢?二问:学生要到哪儿去?简单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感受曲笛清脆明亮的音色,能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试着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来表达。通过欣赏《京调》,使学生简单了解京剧的行当、服饰,接触京剧音调,引起他们对我国戏曲的兴趣。认识并了解竹笛的分类特点及表现力。三问:学生怎样到那儿?扬中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蓝本教案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5.乐曲分析:这是一首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于1960年改编的乐曲。乐曲根据京剧音乐中的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等音调缀成。全曲构思别具一格,基本情绪活泼,听后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乐曲由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组成。第一部分主题音乐是由曲笛吹出的清脆明亮的京剧曲牌,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中间部分在过门乐句之后,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调,这一舒展的音调与第一部分主题音乐那活泼欢快的旋律形成了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突然放慢速度,并由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剧唱腔结束全曲。6.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三、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上口。)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5.为乐曲起名。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四、拓展:西皮、二黄1.介绍相关知识“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