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例5、例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2、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2、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出概念,从而掌握知识。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教师准备:白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夯实基础:提问:(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答案预设: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谈话引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3、老师启动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为庆祝植树节,保护环境,我校开展了植树活动,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质疑: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针对性的出示2个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60×30=30×60…)(3)概括规律:总结定律: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预设: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定律命名:追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答案预设: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定律:教师导语: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强调:这里的a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2、教学乘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导语: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针对性板书两种算法:(25×5)×225×(5×2)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2)举例验证: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生汇报举的例子。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5×4)×10○15×(4×10)(125×8)×5○125×(8×5)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