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学情分析:《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方式自读、点拨、质疑学习方式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背景及作者简介学生介绍后老师ppt出示,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三、初读疏通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4.全班齐读。四、再读知意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想想这首诗的意思。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3.小组讨论交流。4.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五、细读感悟1.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他有什么感受?请简要概括。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2.面对农民的艰辛、贫困,作者感慨万千,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3.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六、再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七、巩固拓展表现古代农民生活悲惨的古诗句有哪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苛政猛于虎也。——《礼记》孔子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归纳总结】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四、板书设计观刈麦白居易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