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铁力市第五中学郑冬梅一、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由于抽象度比较高,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2、学情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3、教学策略1.本节课从乒乓球的实验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以及出现反现象的现象入手,然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举例。学生举出例子:人游泳,轮船在水中航行,及鸭子在水上漂浮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4、实验器材准备演示用:乒乓球,阿基米德原理演示装置学生用: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铁块、酒精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原因。·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知道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三、教学重点1、认识浮力和浮力概念的建立。2、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3、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四、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浮力的计算。五、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㈠引入新课:复习引入: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提问: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㈡新课教学:1.研究什么是浮力【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现象:乒乓球会浮上来。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它静止在水面的时候受几个力的作用?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总结:乒乓球除了受重力的作用外,还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作图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对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受到液体的压强而产生的压力。F浮=F向上-F向下3.根据受力分析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F浮GF浮=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