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2005年11月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一边是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才严重短缺,一边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许多地方出现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暴露出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职业指导相对滞后等问题,亟需解决。建立中职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促进中职生就业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调查、研究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2、影响中职生就业的因素;3、探索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各省、市、学校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的研究。我省成立了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制定了《山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章程》、《山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管理条例》,培训实习指导教师,改革课程设置,初步形成了省、市、校三级就业工作服务网络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就业教育的研究,如美、英、法等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印度开展的“自我就业教育”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职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本课题主要从中职生就业取向层面展开研究,了解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研究影响学生就业率的个体因素,寻找实施职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办学的生机与活力。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需求时更具人文性。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从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等方面来寻找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功能,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学校稳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五、课题研究的假设及方向⒈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课题界定:(1)、就业取向调查:指对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进行的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是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做的前奏性的研究活动;(2)、职业指导:指对学生进行就业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创业教育等内容教育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落实两个决定的实施意见;(2)、职业指导理论:它所强调的人职匹配、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决策等原理对职校进行课程改革,开展职业指导,从职业的适应、选择、决策等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3)、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理论假设: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通过职业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的改革,通过具体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弥补或消除,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学校的稳步持续发展。研究目标:1、对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全面调查;2、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