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雕塑的最高体现是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古人的重视相信来生,希望把现世最好的事物延续到来生来享用。古人的信仰对神的崇拜,崇拜者认为宗教艺术造像体现了他们的修习功德。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放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陵墓雕塑: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塑。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代表作品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跪射佣立射俑骑兵俑有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穿战袍,着长甲的中级指挥官;有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各种兵种的甲片、甲钉。带钩的区别和甲马缝缀、裤管、鞋袜等细节都表现得细致入微。用洗炼概括的塑造手法便将一匹匹战马刻画得形象和生动。除了马头的塑造较为细腻多变化以外,四肢与胸部都用大写意的夸张手法,棱角分明,肌腱隆凸,臀部浑圆,腰部微凹,显得强健有力。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让人感觉到如真马一般武士俑虽然军服一致,居于整齐划一的军阵之中,但它们的颜面表情,尤其是相貌发型各不相同,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人物性格更是刻画入微,有的沉着勇敢,有的活泼爽朗,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意气昂扬,有的机智俊发,形象丰富传神。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大大规模大陶俑体形大精精多多美美陶俑数量多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結构,小到毫发,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艺术特点: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精致的武官、发式和简单的躯体。这些对比处理出于整体效果的统一,使形象既简洁又丰富,在朴拙中见精致,局部精细但不失整体的气势。请同学们对比一下秦兵马俑的马俑与霍去病墓前的石马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刻画细致,一个简练概括——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存最早的陵墓石雕群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霍去病墓《马踏匈奴》又名《立马》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伏虎反映出汉代雕刻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和神态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