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导学案设计课题3《古诗两首》课型新授年级四年级主备教师学习内容《望洞庭》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品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预习指导或检查介绍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3、观察课文插图:我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我能用上这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二、自主学习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四、精讲点拨(1)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2)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比作()。我会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3)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比作();把()比作()。我会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五、当堂检测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的意思是(),“银盘”的意思是(),“青螺”在这里指()。2、《望洞庭》是()朝诗人()的作品。诗中“(),()。”是写远望洞庭。这两句是()句,把()比作(),把()比作()。3、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是()的意思,“未”是()的意思,可以用成语()来形容。4、遥望洞庭湖与近看洞庭湖有什么区别?语文学科教学导学案设计课题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型新授年级四年级主备教师学习内容《峨眉山月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预习指导或检查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二、自主学习1、读《峨眉山月歌》全文。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3、我要提醒同学的生字:4、我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四、精讲点拨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顺江前往渝洲。五、当堂检测一、比一比,再组词。镜()峡()眉()螺()境()夹()媚()累()二、填空。1、《峨眉山月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