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重点段落、语句,进一步体会长城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和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我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1、学生做好预习,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故事。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讲:“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老师就与你们一起去游览被视为“中华民族骄傲与象征”的“万里长城”。二、欣赏图片,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出示长城图片(配乐)这些图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目睹了长城的风采。是啊,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刚才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看到你们为之震撼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生畅所欲言那么,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那句话。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生齐读)三、品读课文,剖析语言,体会情感,朗读感悟(一)、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仔细体会。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读句子,可以结合生活理解句子,还可以结合资料说一说)。(课件)(二)、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三)、生汇报交流,师引导。边分析边读,体会情感1、第三自然段:预设:“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中,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的艰难。重点体会“两三千斤重、无数、数不清、一步一步、抬、陡峭、没有……没有……”“两三千斤重”相当多少个同学?……师:真是困难重重。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中,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读出劳动人民的辛苦。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啊!课件: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预设:生1、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生2: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掉下来摔下来生3: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生4:我仿佛看见了他们抬着条石无奈的低着头,仿佛听见他们喊着号子,不是传来沉重的叹息。师:一块石头那么重,更何况是数不清的条石。劳动人民多想歇歇啊。但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他们继续劳动。这样的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常年累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跨越崇山峻岭,穿越荒漠高原。为了建筑长城,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所以作者说: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体会“多少”“才”,(板书血汗、智慧)对比句子: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课件)读句子,思考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感情?(敬佩)读出敬佩之情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不屈的人民,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过渡:你还能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2、第二自然段“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课件)体会:“平整”“宽阔”谁知道八达岭的平均海拔是多少米?在这样陡峭的山岭上,依山势而建的长城竟如此的平整、宽阔、高大、坚固,怎能不令我们称奇。“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互相呼应。”(课件)体会设计的周到、合理、巧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这些设置有什么作用吗?你读出来了吗?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难攻、高大坚固、想得很周全、设计的很合理、巧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第一自然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