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备课参考一、导语:我们学过一些古今中外的戏剧名著,它们都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描写两个世仇家族的一对男女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不惜双方以身殉情的故事。整个戏剧以一对男女青年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斗争为基本的戏剧冲突,表现反封建的主题。其情节生动丰富,冲突复杂而又集中。但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地区却兴起了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甚至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舞台形象支离破碎。这样的戏剧,从传统观念看,是没“戏”可欣赏的。但是,这种荒诞的戏剧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和人们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于是,荒诞戏剧风靡西方剧坛,从中也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等待多戈》就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二、解题:《等待多戈》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了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等待多戈》中的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是这群“非人”的缩影。三、简介作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