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运用诵读法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教学重难点: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2、概括第二段要点。3、阅读第三段。4、阅读第四段。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三、作业1、听写:即使不能有胜利的闯将,也应该有失败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决的胜仗,也应该有韧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军,也应该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杀身成仁的志士,也应不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因为绝望的抗争总胜于卑怯的苟活,战败的悲歌总胜于等死的哀哭。2、给课文标题加几个字,反映作者的观点:《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3、小评论:《我读<最先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