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张娟家境贫寒博览群书鸿篇巨制化为乌有家徒四壁体弱多病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奋笔疾书名垂青史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自主学习边读边想象,把那些深深触动你心灵的词句划下来,并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内涵。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我可以感受到他饿了就;他渴了就;他累了就;鞋子磨破了就。资料补充谈迁自幼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来维持生活。当时,相关的史书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于是谈迁经常忍受屈辱上门求借,珍贵的书籍不肯借,就当场掏出纸笔抄录,这期间没少受到别人的嘲笑和驱赶。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他不想喝,不想吃,想得是;他夜深难睡,想得是;他泪流满面,想得是。我可以感受到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已经成稿250卷。但他的藏书楼遭遇火灾,图书稿子全部烧毁。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于是皈依佛门。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吾手尚在,宁遂已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寻找谈迁不畏艰难、励志编写《国榷》的感人画面。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章的旁边。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资料链接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在南方,流传着王公大臣李国桢英勇就义的故事,谈迁想把它写进《国榷》,到了北京就留意打听。可是北京的传闻和南方完全不同。谈迁说:“我要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一定要了解真实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打听到李国桢的舅舅在北京,他就一次又一次去找李国桢的舅舅。年老体弱的谈迁鞋子磨破了,脚上起泡了,他的诚心感动了李国桢的舅舅。他终于知道原来李国桢是贪图赏金,投降敌人,最终被杀。谈迁感叹:流言真实误人啊。于是,就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小练笔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业:1.根据本课写一篇读后感。2.阅读论语之《坚贞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