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钢琴之王”的微笑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字,畅谈感受,理解课文的主题。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钢琴之王"的微笑》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3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钢琴之王"李斯特热情帮助一个身处困境姑娘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斯特善解人意、能真诚帮助身处困境的人的人格魅力。字里行间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一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二)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初步养成了做批注的习惯。一部分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词语进行品味。会小组合作学习,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三)教学技术准备电脑课件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2、懂得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给予诚挚的帮助,会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3、能够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写出感受。教学重点: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教学难点:能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写出感受四、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几次描写了钢琴之王的微笑?(二)默读思考问题1.“钢琴之王”每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微笑的?2.姑娘当时的表现和感受又是怎样的?3.这些微笑表现了李斯特什么样的品质?(三)精读课文,分析三次微笑1、第一次微笑:“我是李斯特。”李斯特微笑着说,“听说我的一位学生呢个住在这儿,明天就要举办钢琴演奏会,我想这个人肯定就是您了。”①当李斯特知道这个姑娘冒充自己的学生在这里举办钢琴演奏会时,他没有发脾气,反而微笑,从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蔼可亲)②姑娘表现和感受是什么?脸红,羞愧,泪水夺眶而出。③同学们,请问这位姑娘为什么要冒充是李斯特的学生呢?(家里困难,为家中减轻负担)我们一同了解了姑娘冒充李斯特学生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找找李斯特的第二次微笑吧。2、第二次微笑:为人善良“你也会弹得同样好。”李斯特微笑着说:“你瞧,我刚给你上了一节练习课,现在你可以向任何人说你是李斯特的学生了。”①李斯特不但对小姑娘加以指点,充分鼓励,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等着小姑娘,那是什么?一起说②引导:听了这话,姑娘有什么样的表现?(惊讶)③小姑娘又一次落泪了,这次落泪和前面的那次落泪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羞愧的泪水,辛酸的泪水,第二次是感动、激动的泪水)④李斯特为什么主动提出“师生同台献艺”呢?小结:这一举措,使当时流传的猜测不攻自破。而且演出的收入也能帮助这位姑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这位姑娘,你会怎么想?在你的想法里,你认为李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⑥分角色朗读课文。李斯特是一位既善良又善解人意的人,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8——16自然段的对话吧。朗读提示:当李斯特认下这个学生时,姑娘惊讶、意想不到的心情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导语:通过朗读,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李斯特微笑的魅力。3、第三次微笑:真诚助人①在文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到括号里。导语:姑娘和李斯特一同参加了演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到括号里。在(座无虚席)的小城歌剧院里飘荡着(如诗如画)的琴声,李斯特(炉火纯青)的演奏,使全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李斯特高超的演奏水平。演出获得了成功姑娘是怎么说的?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谁来读一读?你能试着读出她的心情吗?就在演奏会即将结束之际,姑娘捡起一束鲜红的玫瑰,深情地送到李斯特手中:“先生,您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可敬的老师,感谢您那颗金子般善良的心!”②面对姑娘如此深情的表白,李斯特又有何表现呢?(微笑)③这是他第几次微笑?在课文的什么位置?李斯特也把一束金黄的郁金香送给了姑娘。他微笑着说:“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