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路:机体内外各感受器将接受的刺激——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大脑、脊髓或脑干——大脑皮质——产生感觉。(效应器——脑)运动(下行)传导路:大脑皮质将感觉信息整合——发出指令——经脑干和脊髓(传出神经)—躯干和内脏的效应器(脑——效应器)一、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震(深感觉)动觉,包括意识性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1)传导本体觉(2)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大脑皮质(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Ⅰ脊神经节Ⅱ薄束核、楔束核Ⅲ背侧丘脑肌腱、关节本体觉;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薄束—T4以下,躯干下、下肢楔束—T4以上,躯干上、上肢内侧丘系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皮质束(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Ⅰ脊神经节Ⅱ薄束核、楔束核Ⅲ背侧丘脑肌腱、关节本体觉;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薄束—T4以下,躯干下、下肢楔束—T4以上,躯干上、上肢内侧丘系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皮质束(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二)浅感觉(痛温触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Ⅰ脊神经节Ⅱ脊髓后角细胞Ⅲ背侧丘脑躯干四肢皮肤粘膜等处感受器脊髓丘脑侧束(交叉对侧)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交叉对侧)粗触觉脊髓丘系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皮质束(二)浅感觉(痛温触觉)传导通路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Ⅰ三叉神经节Ⅱ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Ⅲ背侧丘脑头面部皮肤、口、鼻粘膜等感受器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下部丘脑皮质束(三)视觉传导通路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所能看到的范围。(1)颞侧半视野(2)鼻侧半视野光线→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物↓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鼻侧半纤维)↓视束(绕大脑脚)↓视辐射↓(内囊后肢)视觉中枢视觉传导通路损伤表现1、一侧视神经损伤2、视交叉中间部纤维损伤3、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一侧视辐射、视觉皮质中枢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双侧视束→中脑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双侧瞳孔缩小二、运动传导通路(下行传导路)中枢对骨骼肌运动调节和控制的传导通路。(一)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二)锥体外系1、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中部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锥体束)中脑大脑脚、脑桥、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束(不交叉)(脊髓全长)(脊髓中胸段以上)脊髓前角(最终交叉至对侧)2、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皮质脑干束)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脑干↓直接或间接止于双侧躯体运动脑神经核(除小部分完全交叉至对侧,止于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面肌下部、舌肌—单侧支配其余头面肌—双侧支配上下运动神经元概念1、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是中央前回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2、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核的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躯体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纤维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痉挛性、硬瘫)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弛缓性、软瘫)周围性瘫痪概念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以上的锥体束损伤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或脊神经、脑神经损伤。分布广,偏瘫、单瘫、截瘫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肉萎缩无,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早期常显著出现皮肤营养多数无障碍常有障碍核性瘫痪核上瘫(一侧皮质核束损伤)核下瘫(一侧面神经及核;)舌下神经及核损伤核上、下瘫痪示意图(二)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相关结构和传导通路。包括:大脑皮质基底神经核(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