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2、理解寓意,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的一致的道理。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教学重点: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教学准备:准备“南辕北辙”的动画软件,请学生查找“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谁说说以前都听过那些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什么叫“寓言”呢?“寓”的意思是寄托。“言”的意思是讲道理。“寓言”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既是喜闻乐见的读物,又是深受教育的题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再学习一篇滑稽可笑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解释文题师: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出示挂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三、初读课文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提问: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坐车人和他的朋友季梁)2、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相互探讨,解疑释惑1、默读课文,提出问题。2、师生质疑:(1)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2)朋友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他是怎么说的?(3)他的朋友劝了他三次,他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固执己见)(4)现在谁能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说明理由。(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只会越走越远)(5)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学生谈论,交流发言)(6)《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和他的朋友谁的想法对?(7)“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五、布置作业搜集寓言故事,把《南辕北辙》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