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南昌市新世纪小学喻琴【教材分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并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所营造的意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境,领悟诗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想象诗境,领悟诗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欣赏风景,导入新课。1.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壮丽,风景优美。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让我们轻轻打开几页看一看。(课件展示黄山奇石风景和日月潭风景,感受奇石像什么、日月潭的形状像什么。)2.出示庐山风景图片,(认读“庐山”)师简单介绍。当出示香炉峰时,引导学生观察,指出像“香炉”。字理区分“炉”与“庐”字。3.出示庐山瀑布图片,认读“瀑布”,揭示课题。[设计意图:黄山奇石和日月潭根据想象命名的方法为理解“香炉”奠定了基础,学生很自然地能够想到香炉峰的样子像香炉,环绕的烟雾像香炉上的烟。]二、解读诗题,初读古诗。1.指名读课题。(出示画面)想一想,为什么课题中是“望”庐山瀑布,而不是“看”?2.再读课题。3.自由读古诗,注意读通诗句,读准节奏。4.出示古诗,指名读,注意节奏。全班齐读。三、吟读古诗,入情入境。1.自由读读古诗,提出你不理解的字词。2.(出示古诗一二句)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1)(出示画面感受美)“生紫烟”你仿佛看到了云雾怎样?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云烟飘啊,飘啊,一直飘到哪里去呢?这样的情景仿佛让人感觉到如梦如幻的仙境,你感觉到了吗?请你读读第一句。[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2)第二句古诗中有一个词,和题目中的“望”相对应,你找到了吗?(3)“川”是什么意思?结合画面想一想,诗人把什么比作挂在前面的河流?瀑布本来是什么样子的?这奔腾不息的瀑布作者却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了下来。想一想,这么巨大的瀑布,是谁“挂”上去的?面对如此奇迹,你惊叹吗?请你读读第二句。(4)这美丽的景色,如此梦幻,如此壮观,让我们齐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这一场景。3.(出示古诗三、四句)读一读,你眼前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讲解。(1)你从哪里感受到瀑布流得很快?(体会“飞”写出了瀑布奔腾跳跃之态,“直下”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落”体会瀑布一泻千里。)瀑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流得真快啊!带着你的感受读读一二句。(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瀑布很高呢?(三千尺、落九天)想象一下,我们远远地看着瀑布,抬头,看到了瀑布的顶端吗?再抬头,看到了吗?仿佛瀑布的顶端在哪里?是啊,所以作者怀疑瀑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的——(银河)。“疑”的意思就是——(怀疑)。这个“疑”字用得多好啊,瀑布到底是不是银河落下来呢?(不是),如果不是银河落下来,怎么会这么高呢!一个小小的“疑”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真高啊),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两句。(3)其实庐山并没有三千尺,庐山的真实高度是一百五十米,在这里是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瀑布的高。诗人的想象是多么奇特啊,他把“银河”来了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从“九天”落到“庐山”,这是何等的气魄啊!咱们再来读读这两句。4.多美的瀑布,多丰富的想象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设计意图:通过诗画结合,入情入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使这...